绝缘体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上取得突破

发布时间:2023/7/25 17:33:35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何进一步有效保证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自身所学知识并能有效应用,这无疑是小学科学教师首先需要面临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方面,许多教师做出了很多努力,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结果。然而,从学生思维发展实际上来说,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达到真正的突破。主要原因是在很多时候,教师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如若摒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形式,代之以有效的思维训练方式,那么就能在小学科学教学上取得突破。

1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存问题

1.1单一教学目标

单一的教学目标不仅仅违背了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还可能会妨碍学生逻辑能力的提升。小学科学课程中评价思想层次教学的标准相对来说还较为模糊,而可以作为思想层次教育实践参考的教学模式也十分少。虽然许多研究都致力于在理论层面上研究儿童思维教育的重要性,但仍然没有有效地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指导思维呈现教学模式。正是由于教师缺乏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导致教师只专注于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思维能力培养,尤其是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在许多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旨在向学生灌输定量科学知识,而教师为了能够尽快实现这一目标,通常将相关教学知识传授设定为单一结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反思思维发展空间,拒绝科学探究所能够提供的多种可能性,因此采取单一教学目标必然很难培养小学生高质量的科学思维。

1.2学生缺乏小学科学学习兴趣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仍然还有一些教师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仍将教师自身作为主体地位,对学生拥有绝对的权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各种科学知识学习,从而对学习缺乏一定的兴趣。同时,教师教学模式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同时教学方法也较为枯燥,教学知识采取以灌输方式传授给学生,课堂气氛枯燥,导致学生出现不主动学习,不深入学习知识等等情况发生,学生学习热情明显不足。此外,教师注重理论教学,花大量时间教授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剥夺了学生的实践机会,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有效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

1.3思维培养指导不足

思想文化培养缺乏方向以及指导会导致学生出现科学思想文化实践障碍。首先,大多数教师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科学思想培养的重要意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课程更加侧重于知识体系的传授,一些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学生科学知识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固化的规律来获取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只有少数教师才能够专注于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其次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关于思维文化培养的权威教育理论还较少。思维发展中的大多数相关理论来自心理学、哲学等基础学科,教学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小学科学中,心理学、哲学甚至脑科学的许多研究成果都没有有效地转化为教学理论,而许多科学实验和科学哲学理论体系并没有在小学思维文化理论的建构中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思维指导的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呈现。

2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呈现策略

2.1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

科学课程学习过程是一个通过不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总结结论的过程,而在这其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有效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过程。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相对来说缺乏一定的主动思维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定位和设计问题,以进一步有效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会学生如何在认知冲突的情况下进行思考。在教学活动中,内容的呈现不能千篇一律,教师应当做好如何将课堂学习内容逐渐与学生自身求知心理有效结合,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创造某种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情境问题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相对应的反思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然,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如何进行设计问题和呈现问题。一般来说,设计的问题是以能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为基准;对于“呈现”来说,就需要尽可能做到灵活多变,制造一定的问题悬念。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反思活动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等等有效融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呈现。例如在“将塑料袋中冷水加热”这一问题设置上既是知识延伸,同时也是一项新知识体系的开始。通过这样的思维激发问题设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同时,为了能够让学生之间的讨论具有实效性,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还应当培养学生时间观念。这样,既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思维深度。

2.2合理设置难点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科学教育是一门非常具有实践性的基本学科,它要求学生通过应用各种实验操作来理解所学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自身发展来说,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而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需要将其进行分层探究。在小学教育中,首先思维训练十分重要,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笔者认为首先应当要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应当避免教授学生一些所谓的“套路”形式,因为这些知识很可能会给小学生造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学生一旦形成了思维定式,那么在面对新的情况下就会变得无能为力。

例如,许多学生在回答同类问题不同样式时往往会出现束手无策的现象。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以进一步有效适应能力作为导向,发展学生灵活的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有效丰富科学实验的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巧妙地为学生设置问题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可以使实验过程更加有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中,教师在对纯净水和非纯净水水进行导电测试时,可以故意辩称非纯净水不是导体,这就会使得学生存在疑问,让他们自己去反思纯净水和非纯净水是否是导体,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验证不同类型的水是否是导体,这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思维探究能力。

2.3注重学生实践促进思维呈现

学生思维的呈现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可以用各种形式如语言、音乐、文本等等来表达自己的思维呈现过程,同时也可以让小学生整理自己的知识观点,呈现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问题猜想和解决计划。思维的呈现不是表达某种思想形式的实现,而是根据发展阶段表达每个阶段的思想状态。比如在猜想阶段,呈现使本能猜想更接近科学假设,呈现又将其进一步有效转化为现实逻辑,进而转化为科学体系。正是这种呈现性思维让小学生能够跟随自己的内心。

通过将小学生思想表达呈现出来有三个重要作用:首先,其能够使得相关教育者进一步理解小学生思维发展情况,理解这种发展的特点,并通过清楚地呈现儿童猜想、问题解决计划、操作思维来制定未来的小学生教育计划。第二,思维呈现还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相互理解。孩子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很难单纯依靠抽象层面的思维自我评价,通过学生实践以特定的语言、文字或图像的形式呈现思维,让孩子在思维呈现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自我评价,从自己的不断实践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第三,通过思考采取具体的行为使小学生有思考和审视自己的习惯,并意识到他们自身思维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在探索实践和利用中的重要作用。第四,思维呈现还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探索的规则,在发展经验科学的过程中,帮助小学生重现科学家不断探索的过程。

例如,如何获得更多光线和温暖教学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小组实验,为学生准备相对应实验用品,并根据物体颜色吸收热量的能力进行小组形式的实验研究观察。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实事求是地观察和记录,最终通过经验与总结了解物体颜色与吸热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类型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探索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4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