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绝缘体 >> 绝缘体前景 >> 中国天才曹原美国绿卡算什么我是中国人,
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我要献出全部学识智慧。——钱伟长
前两年,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公布了一份年度影响世界的十位科学家名单,最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其中高居榜首的居然是位95后的中国人。
他就是曹原。
《自然》杂志在科学界有着神话般的地位,他们致力于科学的传播和最新进展,能登上《自然》杂志发表文章的科学家不在多数,而曹原发现了如何让石墨烯实现超导的方法,这项科研成果震惊全世界。
如今世界上有不少科学家正在复制研究曹原的这项科研成果。
面对世界各国抛过来的橄榄枝,曹原却说:“美国绿卡算什么?我是中国人,我要回中国。”
曹原
《自然》杂志称曹原是“一位开创了全新领域的科学家”,他是《自然》杂志自创刊一百多年以来获此殊荣年龄最小的那一位,也是中国在该杂志刊登学术论文以来最年轻的对象。
向来以“严苛”著称的《自然》杂志,却如此对一位青年青睐有加。
很多人都认为曹原是一位天才。
对于他如今的成就和地位来说,“天才”这俩字于曹原实在是实至名归。
如果说他是中国的天才,不如说他是中国的曹原。
而在曹原眼里,他却只是个实实在在的中国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生在中国,也只想为我的祖国做贡献。”
少年成大器,中国的科研天才
曹原在四川成都出生。
三岁那年,曹原又随着父母亲举家前往深圳。
深圳这边除了数不清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外,最著名的就是市中心区所在的电子城,而曹原便是成长于如此浓厚的“电子”氛围中。
曹原的父母说:
曹原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这些电子产品感兴趣,这跟别人家的小孩走不太一样。
他经常就喜欢拉着我们去电子城那边逛一逛,买点小玩意回来自己在家拆了装,装了拆。
你给他弄个复杂一点的线路板他都能自己静静地坐着研究一下午,跟个电工一样像模像样的。
那时候大概他们也没想到,正是这从小培养出来的兴趣,却成就了曹原之后异样辉煌的人生。
不得不说,曹原的天赋实在异于常人。
十一岁那年,曹原被送进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读书。
这是一所以“超常教育和智商”闻名于广东省内的一所名校。
曹原所在的班级,只有他和另外两名同学。
一个班级,三个学生,由当时的副校长朱源直接任教。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就是一所专门“培养天才”的学校,更好地对这些“天才儿童”因材施教。
在班上,曹原的学习能力也远远地超过了其他同学。
一直以来,曹原和别的小朋友都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其他小孩在玩游戏踢足球的时候,曹原喜欢组装电子元件。
别人在热爱唱歌或者追星的时候,他却喜欢在教室里做实验。
曹原身材瘦小,但他超常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在这个学校里却远远是其他学生望尘莫及的。
这样一个天才儿童,耀华学校也对其视若珍宝。
耀华不但为曹原免除了一切的学杂费,还为其安排了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照顾”曹原在学校期间所有的学习内容。
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曹原就学完了小学到高中的所有课程。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除了学校老师的细心呵护以外,曹原的父母对于曹原的爱好一直都秉持着热心支持的态度。
曹原总是喜欢做各种奇奇怪怪的化学实验。
为了帮曹原验证硝酸中能不能置换出硝酸银,曹原的妈妈还将自己很喜欢的一直银镯子“贡献”给了实验室。
除此之外,家里还专门给曹原收拾了一家小房间充当“实验室”,供他在家里安静地研究。
不论是拆装电子玩具还是做各种化学实验,曹原一直以来都是在父母的支持下,在那间小房子里面动手完成的。
师出名门,超常发挥
十四岁那年,曹原比其他同学提前参加了高考,最终以分的优异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录取。
如果说耀华学校是培养精英的地方,那中科大的少年班培养的便是万里挑一的“特种兵”。
自中科大少年班成立的四十年里,从这里走出去的不少学生最后都成为了享誉世界盛名的顶尖科学家。
在如此人才济济的地方,曹原依旧闪耀着他天才的光芒。
曹原大学期间的教授老师是丁泽军,这个素来被外界称为“科研杀手”的丁老怪,却频频对曹原夸赞有加。
在我这里能被我称赞聪明的人很少,而曹原就是其中一个,连我都觉得他真的太厉害了。
有些别人需要一两年才能完成的科研项目,在他手里也就是个小儿科,给他一两个月就能轻松突破,甚至还能给你写上一整篇严谨的论文。
就连中科大物理学院的院长曾长淦亦是对曹原青睐有加:
“曹原真的是一位令人特别放心的学生。他不但聪明,还非常主动、低调。在他手里不管什么事情,永远都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大二那年,曹原便是在曾长淦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石墨烯理论研究的,算起来他才算是曹原关于石墨烯理论的启蒙导师。
本科毕业那年,曹原还拿到了中科大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有此成就,曹原的实力可见非同一般。
中科大毕业之后,为了继续深造,曹原继续前往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学位。
这并不是曹原第一次去外国求学,早在几年前,曹原就作为中国的交换生先后去过密歇根大学和牛津大学。
在学校里,除了导师对他学习的天分赞叹不绝之外,就连同学对他的为人处世也是敬佩有加。
作为一名“天才”,曹原不论是智商还是情商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
轰动世界:“石墨烯的驾驭者”
在麻省理工,作为一名“外国人”,曹原也是历尽艰难才加入了巴勃罗·赫雷罗所在的MIT团队,从而得以继续他的物理研究。
这个团队的导师都是石墨烯领域的佼佼者。
前后四年的时间里,曹原始终都在死磕一件事,那就是关于石墨烯的超导性。
世界上关于能源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重头戏。
至今为止,人们的探索发现仅仅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人们发现,在电力的传输过程中,能源热损失掉的那部分都是由于传输材质的原因。
历史上曾有一位荷兰的物理学家,他发现了一种能将电子损耗降为零的传输物质,因为这项重大发现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
但最关键的局限性在于这种传输物质的使用条件非常苛刻,必须在绝对零度的条件下才能实现零损耗,而这个冷却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这个发现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此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无数科学家一生都致力于在常温条件下实现超导体零损耗的可能性,但最终都并未得到任何成果。
而曹原根据一种理论猜测,在堆叠的双层石墨烯中,如果将其中一层相对另外一层旋转极小的角度发生偏移,这种扭曲会使石墨烯发生巨变,极有可能会改变石墨烯的性能,实现零损耗超导体。
石墨烯是一种碳原子的二维薄膜,它是人类目前为止发现的可以制作的最薄的纳米材料,根据性质的不同情况会发生不同的导热性、透光性等,具有非常神奇的物理特质。
但这个理论只是一种推测,是否真的能实现石墨烯的超导体性质还有待商榷,还有不少物理学家对此说法一直都持怀疑态度。
曹原在麻省理工学院团队中的主要工作也是关于石墨烯的研究,他决心创造出这种“零损耗超导体”的石墨烯。
面对各界质疑的目光,曹原却一直没有放在心上,他一直潜心研究石墨烯的超导性能,长时间蹲守在实验室里是常态。
在当时来说,曹原的这项研究是国际上史无前例的操作,但就是这项众人都不屑一顾的“谣言”,却成为了曹原改变世界历史的“神仙操作”。
苦心人,天不负。
而正是曹原这种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持,终于在做一次实验的时候,当他巧妙地将两层石墨烯材料的角度叠加旋转之1.1度时,这时这两层石墨烯会置身于特殊的电场中,原本导电性能的石墨烯会在此刻转变为绝缘体。
这一巨大发现是令人惊讶的,曹原对此欣喜若狂。
为了验证试验的准确性,曹原还反复地做了七个多月的试验和论证,得到了准确的数据之后,曹原将自己的实验数据整理成了学术论文寄到了《自然》。
有人说,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一个答案和操作,只有曹原实现了。
只有科学家们才真正知道,要想将那些看起来简单的理论,转换成切实可行的实际实验,其中耗费的心血和物资都是巨大的。
中国天才曹原:“美国绿卡算什么?我是中国人,我要回中国”
谁也没有想到,这位来自中国仅仅二十多岁的天才少年,居然解决了物理界踌躇多年以来的难题。
曹原的论文在《自然》杂志刊登以后,引起了全球物理学界的震动。
无数科学家因为曹原的这项发现倍加震撼,大家更是争前恐后地跑到实验室里去验证曹原的奇迹。
据说当时《自然》杂志社刚收到曹原的这份论文的时候,甚至激动的都没来得及排版。
全球科学界都因为曹原的这篇刊文震惊异常,哥伦比亚大学一位物理教授甚至称“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曹原为我们终结了黑暗时代,打开了另一扇光明的大门。”
曾几何时,外界对于曹原的实验和推测多是嗤之以鼻的态度。
不少人认为,就凭曹原这个二十三岁的中国人,怎么可能轻易打破科学界这个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的难题。
事实上曾经有不少人的实验几乎和曹原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最终他们都与成功一步之遥,失之交臂。
除了曹原本身的“天才成分”以外,他今日的成就与他身上那股执着的韧劲亦是密不可分的。
想要将双层石墨烯扭曲至约1.1的角度,这其中需要反复地试错。
曹原在实验过程中找到了至关重要的实验技巧。
虽然曹原仅仅才二十多岁,在一众科学家眼中,他无疑是最年轻的,但是曹原对实验严谨和坚持的态度却比周围的人显得更为成熟。
在曹原发表论文之后,短短九个月的时间,石墨烯绝缘体的性质便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工商业中,这对能源工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惊喜与突破。
特别是关于电子消费品这一方面,它为能源行业省下了数千亿的资金,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也是因为这个突破,曹原成为了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科学家。
从美国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曹原的才能惊才绝艳,毋庸置疑,不少顶尖的大学和实验室向曹原抛出了橄榄枝,向他许以丰厚的报酬和条件,只为曹原成为他们的座上宾。
面对纷至沓来的邀请,曹原却通通拒绝了。
“美国绿卡算什么?我是中国人,学成以后我是要回到中国去的。”
如今,曹原归国,据悉已经成立中国顶尖的实验工作室,专注于专业的研究当中。
于他而言,名利为何?
唯有不断钻研,突破更多,才是对祖国培养的最好回报。
他拥有最赤诚的内心,也拥有最坚定的信念。
曹原的成就举世瞩目,让世界科学的脚步向前迈了一大步,他在石墨烯方面的研究也为中国关于能源这一方面的领域进步非凡,但这些成就却并没有使曹原忘记自己的初心,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
对于曹原登上《自然》杂志年度科学人物的榜首,不少网友对其钦佩有加,但也有人对他的物理水平提出了质疑。
有人认为曹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重要的科学城就,主要功劳还是归结于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导师。
能在顶尖学术上发表这么多篇原创论文的天才少年,我们可以怀疑曹原的年纪小,但我们却不能否认曹原的学术基础和《自然》杂志对他的评判。
直至今年二月份,曹原已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属于他个人的第五篇论文。
曹原当下获得的成就,在中国已经可以算是无人能及。
对于这样一位天资聪颖的科研者,不少前辈对曹原的赞美之意都溢于言表。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那颗一如既往的爱国心。
一直以来,曹原每每谈及到自己未来的规划,他都表示“更愿意回到中国去。”
他还很年轻,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也不知道将来的科研路在何方。
但可以明确的是,不论将来从事何种研究,他最后都会回到中国,回到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
不少网友知道曹原创造的奇迹之后,纷纷感叹中国江山人才辈出。
作为一个中国人,曹原延续了华夏儿女的优秀之才,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人才和实力。
少年强则国强,随着中国当下越来越多的能人出现,中国正在变得越发强劲有力。
在镜头前的曹原,更是时时刻刻不忘向祖国表达他的拳拳爱意。
“我是祖国培养出来的人才,我并不满足于自己当下的这些成就,希望尽我的努力在以后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将来有更多的时间来回报祖国,为中国科技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