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绝缘体 >> 绝缘体介绍 >> 24岁的科技怪物,拒绝美国绿卡我是中
文
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这两天,有一篇“81%的清华留学生选择不回国”的假新闻,刷了不少人的屏。
虽然内容列举的数据,用膝盖也能想明白是造谣,但是从大伙的情绪上来看,显然还是对留学生有种复杂的情感。
平心而论,每个人都希望留学生出国留学,是去“西游”。
但是在过去,发展晚、底子薄的客观事实就摆在那。
那时国内科技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几乎是“断档”、“断代”的。
这也让很多立志报国的留学生,没有用武之地。
而且,全面追赶,意味着巨额的资金投入。
可钱总是有限的,扛不住花的。
只能有选择、有侧重地去投入到当时最需要的领域。
所以很多留学生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在国外继续深造、工作,以待回国的良机。
不过这种现象,却被人解读成了“水浒”,认为那就是借留学定居国外的跳板。
这些年,国内的科技书评和科研条件逐步赶超了世界领先水平,在具备了条件后,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开始选择回国发展。
当然,也包括不少定居国外多年的科学家。
可即便是这些人回国了,也会被一些人曲解为“在国外混不下去了”。
看起来,似乎只有天赋异禀,少年成名的留学生回国,才能平息“众怒”。
但是这样的人,真的有吗?
真有!
一位被称为“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青年科学家,就拒绝了美国的绿卡,执意回国发展。
他的名字,叫曹原。
01神棍?神童!
年,我刚读大一。
但是从这一年开始,仅仅在我刚读完大三的时间里,曹原就先后读完了包括小学六年级、初中以及高中在内的所有课程。
这事要是放在现在,那大概率又会被认为是个刻意创造出来的“神童”。
毕竟,一天能写首诗的小姑娘都有,3年读完小中高又有什么值得稀罕的。
可是曹原在年的高考中,用分的成绩,向质疑的人证明了自己不是“神童”。
而那一年,他才14岁。
更让人“绝望”的是,如果不是高考有年龄限制的话,13岁时的曹原,就已经开始读大学了。
录取曹原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没错,就是那个“穷清华、富北大,天才进科大”的中科大少年班学院。
在这个人均“神童”的学院中,无论你的过往有多辉煌,都很难脱颖而出。
但是曹原,却被进入了这里标杆级的集体——严济慈物理英才班。
这个班的导师,和数不清的“神童”一样,也都是各有“名号”的学术名人。
这虽然意味着这里的学生接触到的是顶尖的教授,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这个地方,不好“混”。
所谓的“混”,是得到老师认可的意思。
因为学术水平,和“脾气”的大小,“眼光”的高低是正相关的。
可是曹原,却因为沉稳、低调和超高的情商,获得了“科学怪人”们的青睐。
就连那位动不动就在期末考试时给学生出压根就无解的题的“丁老怪”丁泽军教授,都对他不吝盛赞之辞。
02名震麻省理工
曹原在中科大少年班最高光的时刻,可能要数年获得的“郭沫若奖学金”了。
毕竟这项奖学金,是中科大独有的最高荣誉,每年只有15个名额。
奖金额不算太高,但含金量十足。
带着这份荣誉,18岁的曹原踏上了去麻省理工深造的旅途。
在麻省理工,曹原的研究方向是石墨烯。
这是个高上限的领域。
但也正因为上限有些“过于”高了,所以在前些年,更多的是被包装为营销的噱头。
以至于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是个理论大于实际,概念主导一切的“虚无领域”。
但是曹原,却发现了石墨烯的排列结构里,也存在着非常规超导因子。
也就是说,超导体的“天花板”,有可能被石墨烯打破。
这项发现在最初的一年时间里,并不被外界看好。
还因为理论不够完善,而被一些“先行者”当成了唬人的噱头。
但是一年后,曹原终于用“魔法角度”解释了自己的发现,一举解决了物理学界长达年都没能解决的难题。
年,曹原在《Natrue》上连发两篇论文,均为第一作者。
同年,又登上了《Natrue》“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之首。
炙手可热的荣誉,和足以改变电力格局的常温超导,毫无疑问,美国又来向曹原伸出橄榄枝了。
对于这样的人才,美国通常是用绿卡、国籍、经济待遇和科研条件当做筹码。
但是曹原的回应,不仅很得体,也很坚决:我是中国人,学成后是要回国的。
03尾声
今年5月,曹原接连发了两篇《Natrue》,在学术界又掀起了一波“石墨烯热”。
而此时的他,已经回到了中科大,在这里继续进行石墨烯超导领域的研究。
过人的聪颖,完备的知识体系,以及心系祖国的情怀,也让曹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惊天后浪”。
曹原,只是国内优秀学子的一个缩影,也是国内科技进步的一个写照。
像他一样的科技“后浪”,正在悄然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或许,是时候正视我们的科技水平了。
当然,同样该被正视的,还有我们的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