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在疫情的特殊时期,我们可能没办法像以前一样,带着孩子定期与自然亲密接触。但是,认识到“自然缺失症”的危害,却能让我们重新审视、重新理解“熊”孩子和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作者:郭海岩(自然教育·研学实践基地/首席架构师)1上网课,你的孩子变坏了?年,一场新冠病毒疫情的到来,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轨迹,更改变了所有孩子的学习方式。熊孩子“上网课”,不断成为特殊时期的热门话题。先是网课平台“钉钉”,惹怒了这些“魔娃”,被组团“打一星”,评分从4.9生生降低到1.6;导致钉钉在线跪地求饶。再是摇身变为“班主任”的家长们,也开始跪地求饶,盼着“神兽”赶紧开学,自己好续命。因为24小时连续不断的在一起“厮守”,许多家庭的亲子关系也降到了警戒线,家长们不断发出“再不开学,不是我亡,就是娃疯”的哀嚎。山川异域,风月同课。岂曰无门,与子同学。母子成仇,奈何网课,惟盼开学,让我能活。而这首网红诗,绝不仅仅是一个玩笑。3月3日,石家庄一个孩子因为课前磨蹭,上课也总是抓耳挠腮、左顾右盼,家长忍不住训斥了他一顿,这个孩子竟然一怒之下跳了楼。3月6日,上海的刘女士在家辅导孩子上网课写作业,因为孩子处处叛逆故意与她作对,绝望之际,刘女士跳河轻生。消防人员迅速赶到河边营救,刘女士哭着说:“不要救我,我太累了,他(孩子)就希望我去死啊……”明明是最亲密的人,为何变得如此“相爱相杀”、“你死我活”?难道真的是网课“教”坏了我们的孩子?2作怪的是自然缺失症随着自然教育的蓬勃发展,很多人对“自然缺失症”已经不再陌生。自然缺失症,是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他的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的一种现象,泛指那些完全脱离了自然环境,在城市中成长的儿童的一种现象。孩子们在高科技生活的包围下,远离大自然,被电脑、电视、手机等吸引,玩乐的方式仅限于室内,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问题。理查德·洛夫说,当孩子不再接触自然,很多问题都会出现,比如压力过大,忧郁和无法集中注意力。而每周在自然界中度过静谧、放松的时光对缓解这些症状大有好处。越来越多的研究也指出,儿童注意力紊乱、孤独、抑郁、愤怒、感统失调、肥胖、创造力下降等,很可能都与自然缺失症有关。写到这里,许多家长可能都会恍然大悟:为什么以前可爱乖巧的孩子,过了一个超长的“室内寒假”,就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无法集中注意力、好动停不下来、叛逆、易怒……去除特殊情况和个别情况,大部分孩子“突然变坏”的原因之一,就是与大自然隔离太久;而另一半答案,很可能在家长自己身上。因为疫情的原因,家长们也大都长时间闭门不出,“自然缺失症”人群已经从儿童扩展到了成人。无论年龄,人一旦与自然长时间完全断裂,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身体、心理问题。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这么解释:“人体是个生物电磁场,我们生活在大自然的大电磁场中,一旦大自然的平衡更改或被阻挡,身心就会引发各种的病态、不舒服,我们身边各种现代化的物质都是不导电的物质,使我们每天都在绝缘体的世界中生活,没有与地气相通,释放负电荷,人们很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没错,大人的“焦躁”和“易怒”,反过来影响了与孩子的良好沟通,因此更加剧了孩子的叛逆,使得亲子关系朝着难以控制的方向发展。所以,不是你的孩子变坏了,这个锅,孩子不背。3没法出门,才知道大自然有多重要《林间最后的小孩》作者理查德·洛夫说,“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克奈尔说:“越来越多的例证和研究表明,不管你身处哪个年龄段,规律性地融入自然、在自然中学习的人身心都会更加健康,学习成绩也更为出众。自然环境对我们的感官、精神健康、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甚至与其他物种的关系都大有益处。简言之,在我们改善与大自然关系的同时,也修复了我们自身。”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支持他们的说法。新一期英国《科学报告》杂志上今日发布的一项大规模调查研究表明,每周至少花两小时亲近自然,比如前往城市公园、绿地、郊外山野和海滩等,有助于身心健康。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分析了英格兰地区近两万名居民的数据后发现,与那些完全不接触自然的人相比,每周花两个小时亲近自然的人身体明显更健康,且心理状态也更好。而虽然接触了大自然,但一周内总时长不足两个小时的人则没有明显优势。的确,在疫情的特殊时期,我们可能没办法像以前一样,带着孩子定期与自然亲密接触。但是,认识到“自然缺失症”的危害,却能让我们重新审视、重新理解“熊”孩子和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让我们不再一味的指责、埋怨和压抑,早日结束那种“不是我亡,就是娃疯”的恶性循环,好好和孩子重建良好的沟通方式和亲子关系。统筹:海岩
编辑:于飞
视觉:冉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