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绝缘体 >> 绝缘体前景 >> 小学科学与技术导体和绝缘体教学案例
本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科学与技术》第八册第六单元《电路》的第一课时“导体与绝缘体”。在之前二年级《灯亮了》单元中,学生已经通过实践操作,认识了小电珠、电池、导线和开关等,学会了连接简单电路和组装手电筒。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能接触到一些家用电器,对电路有初步的认识,这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科学与技术学科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思维发展,而实验则是体现学科此特点的重要抓手之一,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实验占了相当多的比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借助数字化实验系统,反复多次完成多个实验,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地深入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一教学内容分析
《导体和绝缘体》隶属于“能与能源”模块中“能的表现形式”主题中的电学习内容。本节课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比较,观察物体的哪些部分容易导电,哪些部分不容易导电,纯净水和盐水是否导电,知道容易传导电流的物体叫导体,极不容易传导电流的物体叫绝缘体。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判断材料是否导电,知道容易传导电流的物体叫导体,极不容易传导电流的物体叫绝缘体。
2通过观察、实验,知道铅笔芯的导电性能会随着长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知道盐水是导体,纯净水是绝缘体,建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实验激趣,引入课题
(1)教师演示
演示在电路中合上开关,小电珠亮了,说明在这个装置中有电流通过,物体的有些部分可以导电。
任务一:开展试验,寻找物体的导电部分。
寻找物体的导电部分
(2)自主实验
利用所给材料任选4-5种自主开展试验,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容易传导电流的物体叫导体。
寻找物体的导电部分任务单
任务二:利用电流传感器探究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否真的不容易导电。
电流传感器
设计说明
通过小组实验知道容易传导电流的物体叫导体。但是有些物体虽然不能使小电珠发光,却不能判定到底是因为不能导电还是因为电流太微弱无法使电珠发光。此时引出电流传感器,教师演示实验,小组自己操作实验(检验没有使小电珠发光的物体以及有争议的铅笔),知道极不容易传导电流的物体是绝缘体。
﹏﹏﹏﹏2
探究实验,思考总结
任务三:交流同样是铅笔芯,为什么各小组测出来的电流传感器数值不同?小组合作探究铅笔芯长短改变后,导电状况的变化。
探究铅笔芯的导电性任务单
设计说明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先前的实验,给出合理猜测,交流实验方法,开展实验验证,知道石墨和黏土制成的铅笔芯是导电的,它的导电性能会随着长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接入装置的笔芯越短,小电珠越亮,同时电流传感器的读数越大。
﹏﹏﹏﹏3
联系生活,解释原因
任务四:观察图片,思考为什么不能用湿手碰电器?
湿手不能碰电器的图示
(1)教师演示
学生通过实验,已经发现教师提供的水(学生此时不知道是纯净水)不容易导电,教师分别出示一杯盐水、一杯汽水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发现它们都容易导电,引出问题,什么样的水容易导电?
任务五:观看视频,了解盐水是导体,它的导电本领和所含盐的多少有关。解释湿手不能碰电器的原因。
验证盐水导电性的视频
设计说明
利用视频,让学生发现溶解了其他物质的水,往往容易导电,比如:盐水。通过观察小电珠的亮暗以及电流传感器的读数变化,发现相同条件下,在水中加入盐的数量不同,盐水的导电本领也不同。而纯净的水是绝缘体,生活中的水不能确保也是纯净的水,因此要学生注意用电安全,湿手不碰电器。
点评本课教学设计围绕对“导体、绝缘体”的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实证就是用事实说话。事实是怎样的,需要学生在实验观察中进行客观、正确的描述。
本课教学,开展了多个层次不同的实验,从寻找常见物体的导电部分,到利用电流传感器测试不容易导电的物体,以及实验探究铅笔芯的导电性,到最后观察数字化实验“探究盐水导电”,学生在不断地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中,在准确记录实验信息和数据中,逐步建立了生活经验与观察事实之间的分析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多人或多次重复实验的方法,运用数字化实验工具获得准确实验数据,寻求尽可能多的证据,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点评人: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朱钰
■供稿
上海市虹口区广灵路小学陈婷婷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朱钰
■审校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沈慧丽
“在看”的话,就点一下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