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绝缘体 >> 绝缘体资源 >> 室温超导究竟是啥号称能改写人类命运,
号称能“改变人类生活”的室温超导材料,真的研究出来了吗?
韩国是否真的研制出了室温超导材料?室温超导如果普及了,对我们普通人又会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室温超导是什么?很多文章一写到室温超导,就会随之出现什么“人类的命运将会被改写的存在”,或者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甚至宣称“全世界的物理界都会沸腾”。
被捧那么高的室温超导到底是什么?又为什么会被寄托如此高的期望呢?
所谓的室温超导,意思即在接近室温的情况下,材料可以表现出超导状态。用学术的说法就是,一种被命名为了LK-99,也就是铅-磷灰石的物质可以在℃的温度下表现为超导体。
学过物理就会知道,自然界中的物质被分为两类,导体和绝缘体。所谓的导体,就是可以通电,传输电流的物质。比如我们家里的电器都必须要有电线才能使用,而电线中的铁、铜等金属材料就是导体。
导体的内部有电子,电流的形成就是因为电子的移动。电子在移动时和构成导体的原子产生了碰撞。
但是这样的碰撞却会让原子的震动加剧,会降低电子的速度,结果就导致了导体的温度升高,电流降低。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玩手机玩着玩着,手机开始越来越烫,还变卡的原因。
就像是牛顿被一颗苹果砸到了一样,有人也突然被惊醒,既然导体的电流原理是这样,那是不是可以不让原子震动?这样的话电流通过的时候不就没有电阻了,电子的速度也不会降低。
然后物理学家们就开始动脑筋了,既然温度升高,原子振动加剧,那是不是温度降低,原子就可以不动了?事实上,真的可以!科学家们在低温的条件下进行了试验,结果发现在低温下可以实现0电阻!
为什么成为是物理界难题?怎么这样的发现会被物理学家提出呢?这得说到年。当时的物理学家在铋钡钡铜氧(BSCCO)这种化合物中发现了高温超导现象。然后在年,荷兰的一位物理学家第一次发现了0电阻的现象。
物理家们发现,很多金属在极度低温条件下,会具备超导的属性。被我们称为“超导”的解释是,当温度降低到-.8℃,也就是4.2K的时候,电阻会变成0。
超导体的基本特征包括了零电阻和排斥磁场。排斥磁场又被称为迈斯纳效应,因为就是迈斯纳在研究中才发现的,当材料处于超导的状态时,它内部的磁场就变成0了。超导体可以在有磁场的条件下悬浮起来,听着是不是很神奇?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电影《阿凡达》中的场景。在美丽的纳美克星上悬浮着一座座的高山,但是这些高山因为是超导体,即使有地球的强磁场,它们还是悬浮了起来。
超导需要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极端低温环境下才可以,但是这种严苛的条件却并不适合普及化。
所以物理学家们又将脑洞打开,是不是可在室温的条件下制造出超导材料?如果真的可以,那人类的工业和社会真的要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了。
超导现象的发现因为足够先进,已经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是要实现室温超导,对整个物理界来说却是一个难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超导的原理到底如何,真的还不完全清晰,依旧是初步阶段,关于室温下的超导就更模糊了。
就算是无数的物理学家们前仆后继,还是没有取得能够惊艳世界的实质性突破。发展到现在,超导体的实际应用也就是磁悬浮这些局限的地方,低温超导则更是试验阶段。
另外,超导的温度要求太严苛了。现在已知的室温超导材料并不多,即使是这些可能的材料,在制备的过程中也是困难很多,成本巨高。
那些物理研究者们不断要寻找新的超导材料来实现室温超导,而且也要节约成本。
室温超导研究的多次反转过去的多年时间里,超导领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途中,每一次相关的结论发布都会掀起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