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绝缘体 >> 绝缘体介绍 >> 固体导电原理上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
什么是“固体导电”?“固体导电”的本质是:电子在固体中的定向移动。如下图1中所示:电子从固体的一端流入,逆着电场方向在固体中移动,最后从固体的另一端流出的过程,就是“固体导电”。我们也称这个过程为“电子的传导”过程。
不同的固体,传导电子的能力并不一样。有些固体很容易传导电子,我们就称其为“导体”,如金属铜、铝、银、铁、镁、钠等。也有的固体几乎不传导电子,我们称其为“绝缘体”,如橡皮、陶瓷、塑料、石英,晶体氯化钾(KCL)等。还有一类物质,它们传导电子的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我们称之为“半导体”,如锗、硅、硒以及一些硫化物和氧化物等。那么导体、绝缘体、半导体到底各有什么样的特点、以致它们的导电能力会不同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弄清楚:“固体导电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关于“固体的导电原理”说来话长,为了减轻大家的阅读负担,本话题一共分为(上)、(中)、(下)三个小节为大家讲述。本节就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与“能级划分”说起!
首先,我们来说原子的组成和结构。原子是由两部分组成:原子核和电子。其中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中心;电子带负电荷(每个电子带1个负电荷),和带正电荷的原子核之间有静电吸引,围绕在原子核周围运转。因为原子整个呈中性,所以原子中的电子数目和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目正好相等。下图2中,我们以钠原子为例具体说明!
从上图2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原子核外的电子并不是杂乱无章地堆叠在一起,而是分成一层一层的秩序井然地排布在原子核周围,围绕着原子核运转。图中一层一层的的有电子排布的圆圈,所代表的就是电子层。电子层与电子层之间有着宽广的区域,但电子是不能排布在这些宽广的区域之中的。究其原因,那是因为原子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构成原子的原子核、电子都带电荷,且具有波粒二象性。各微粒子之间除了力的作用,还有波的干涉等等,产生了量子效应。最终:电子就只能排布在少数几个分立的电子层上。
目前共发现的电子层数最多是7层,通常我们按由里到外的顺序,用数字1、2、3、4、5、6、7来表示。电子层呈现出的规律性主要分为两点:
每个电子层所能容纳的电子数目是有限制的(具体见下图3)
因为电子与原子核之间有静电引力作用,要将电子从离原子核近的电子层移到离原子核远的电子层,需要给予电子能量或给电子施加力的作用,以克服这种库仑力,所以从势能上来说:离原子核的距离越远,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所具有的能量越高。下图3中,我们也以钠原子为例为大家阐明!
从图3中呈圆形的电子层的截面图(电子层实际上是球状的),我们可以看出:在同一个电子层上运行的电子,离原子核的距离是相等的,但这并不表示在它们的状态就是完全相同的。科学家们通过对许多元素的电离能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即便在同一电子层中,电子的能量还是稍有差异的,电子云的形状也不相同。根据这些差异可以将某个电子层进一步分成一个或若干个电子亚层。目前发现的电子亚层类型共有5种,分别用字母s、p、d、f……表示。不同类型的电子亚层有着不同的特点,具体见下表1:
在同一个电子层、不同电子亚层上的电子能量是沿着“spdf……”递增的。下图4中,我们继续以钠原子为例进行阐明:
正如上图4中所示:“电子层的序数(1,2,3,4……)+代表电子亚层类型的字母(s,p,d……)”才代表一个电子亚层。每个电子亚层都有一个特定的能量值(根据不确定原理,这里的能量值,是指在给定一定的精确度的情况下的一个值,真实情况是:其还是有一个很狭小的能量范围的)。落在同一个电子亚层上的所有电子,能量值都是相同的;而位于不同电子亚层上的电子,能量值是不同的。所以一个电子亚层就对应着一个能级,我们给能级与电子亚层的代号名称也是相同的(如:电子亚层4s,对应的就是能级4s)。有了不同的电子亚层(能级),再增添上不同电子亚层(能级)上的电子数目的信息,我们可以将一个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用“电子排布式”的方式体现出来。如下图5中所示:
前文中我们讲到:一般来说,电子层序数越大,其上电子的势能就越大。但加入电子亚层的角动量,动能等因素后,电子的总能量的大小未必严格按照这个规律。比如说19号元素钾,其能级4s的能量值就低于能级3d(这样的例子很多)。
我们之所以这么强调原子的“能级划分”、以及各个能级的能量值的高低顺序,是因为电子的排布符合“能量最低原理”。所谓“能量最低原理”,就是:电子的排布要尽可能使电子的能量最低,所以原子核外的电子总是会优先排布在能量值较低的能级上。填满了较低能量值的能级之后,再填较高能量值的能级,一级一级往上填。弄清楚能级的高低顺序,对了解某个原子的电子排布是非常重要的。下图6中,我们将以钾原子为例为大家阐明:核外电子的排布是如何遵守“能量最低原理”的。
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除了遵守“能量最低原理”之外,还要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这三者合称为核外电子排布的“三大规律”。
先说“泡利不相容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电子自旋态只有有两种: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同一轨道上不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同的电子。
这就决定了:每一个轨道最多就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必须相反。下图7中,我们为大家具体阐明:
说完了泡利不相容原理,我们再说“洪特规则”。“洪特规则”也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1)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将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平行。
(2)对于同一个电子亚层,当电子排布处于全满(s2、p6、d10、f14)、半满(s1、p3、d5、f7)、全空(s0、p0、d0、f0)时比较稳定。
下图8中,我们将以24号元素铬为例,为大家阐明洪特规则在电子排布中所起的作用:
关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和“能级划分”,本文就介绍到这里。主要目的是和大家一起对一些“化学知识”温故而知新,并为下一节阐述“固体导电原理”的核心部分打下基础。下一节中,我们将和大家一起探讨“电子是如何在晶体中移动起来的?”,敬请读者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