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绝缘体 >> 绝缘体前景 >> 改变世界的少年22岁的中国科学家,拒绝美
18岁那年,曹原拿着中科大的毕业证书,略带失望的说:“我没什么特别的,毕竟花了四年时间才本科毕业。”
这并非是他的恃才傲物,而是对于他而言,这个世界还很大,还有更多需要他去探索的东西。
在他中学那年,他的物理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知识点:“金属的电阻率会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当温度趋于绝对零度,就会呈现一种超导状态。”
而后他的老师又补充道,如果谁能在常温下发现这种材料,就能改变整个世界。
年3月,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以后,曹原终于成功将石墨烯排列成功,实现了常温下的超导体。
随后,他的论文被《自然》杂志发表,并被评价:“曹原是一个开创了全新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
那年的曹原,只有22岁。
1、“挺聪明的家伙!”
年,曹原出生在成都,根据他的亲朋好友介绍,从小他就是个天赋异禀的孩子。
11岁那年,曹原凭借着异于常人的天赋,被分配到了深圳耀华实验小学超常班。
简单可以理解为,这是个专门培养天才少年的特殊班级。
在这个班级里只有3个同学,配备着6名老师,其中一名老师更是在中科大任教超过20多年的教授朱源。
用了3年的时间,曹原便完成了小学和初中九年义务教育的内容。
那时候的曹原,甚至想要参加高考,但迫于年龄的限制,他并未如愿。
在提到自己“跳级”的事情时,曹原总是淡淡的说:“我只是跳过了中学里面一些无聊的东西。”
虽然在别人的眼中,曹原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少年,但在现实中,曹原却并不是个很听话的孩子。
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曹原曾偷过母亲的银首饰,只为融掉获取自己实验需要的硝酸银。
在别的孩子都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年纪,曹原则是经常跑到电子市场,买回来一大堆电子零件,然后拆的满屋都是。
虽然有些时候,曹原的父母会为他一些“叛逆”的举动而头疼,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曹原的爱好还是支持的。
为了满足曹原对实验的需要,他的父母还专门为他在家中开辟了一间实验室,当曹原说出自己喜欢天文时,他的父母不惜斥巨资为他买了天文望远镜。
自己本身的天赋,加上父母的支持,让年纪轻轻的曹原便建立了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让他显得跟同龄人多少有点格格不入。
“在广阔的宇宙面前,再多的起伏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年,14岁的曹原参加了高考,凭借着分的高分考入了中科大的少年班。
对于他的家人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十分令人骄傲的事情。
进入中科大就读后,曹原仿佛如鱼得水,对一切知识充满了渴望,在别人眼中枯燥乏味的公式,他总是会不厌其烦的一次又一次验算。
为了尽快完成科研作业,曹原泡在实验室里,几乎不眠不休,不仅放弃了自己所有的周末,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寒暑假。
同样的实验,别人需要一年的时间,但在曹原手里,用了一个寒假就做完了。
就连中科大出名严厉的“丁老怪”都忍不住称赞:“这是个挺聪明的家伙!”
正是在这种间接的关系下,久而久之,曹原的大名也响彻了整个中科大。
2、改变世界的少年
从中科大毕业后,曹原揣着中科大本科生的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赴往了麻省理工学院进修。
他始终没能忘了那个改变世界的誓言。
那时的能源领域,电力传输的过程当中损耗是极大的,无论是多高精尖的材质,在传输过程当中都会损耗7%的能源热。
为此,工业制造的效率大打折扣,无数制造企业还会因此蒙受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这是个让全世界都很头疼的事。
直到年,荷兰的一位名叫卡末林昂内斯的科学家在反复试验后,终于发现了一种介质,可以实现能源输送的0消耗,也就是所谓的“超导体”。
但这种传输并非是简单的,实现“超导”的前提,环境必须要设置在“绝对零度”的环境下,也就是零下摄氏度。
尽管实现了“超导”,但遗憾的是,这项发现的实用价值并不高,但这一发现还是获得了诺贝尔奖,推动了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
数年后,有个老师站在讲台前,讲述了这个故事。
讲台下的一位少年,就此在心底埋下了一个种子。
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期间,经过反复研究,曹原提出了自己的推测:当两层石墨烯材料叠在一起并彼此发生偏移的时候,可以在常温下实现“超导”。
但当时周围的人都对他不屑一顾,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曹原只是一个不到20岁的小孩,实现“超导”简直是痴人说梦。
毕竟在此之前,人类研究了年,都没能实现这一壮举。
对于外界的议论,曹原并没有在意,是将自己关在实验室里,一遍又一遍的进行试验,企图找到那个偏移的最佳角度。
他坚信,在石墨烯的领域,他能够发现那个“改变世界”的点。
终于,在无数次失败后,曹原终于发现,当两层平行的石墨烯呈越1.1的角度时,可以产生超导效应。
年,曹原整理了自己的相关研究,投稿了《自然》杂志,当编辑收到这份论文后,几乎没有修改,第一时间将文章上传到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