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绝缘体 >> 绝缘体资源 >> 稻盛和夫一个人能有多大成就,取决于做了多
日本有四大经营之圣,分别是:松下电器的松下幸之助。本田汽车的本田宗一郎,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以及京瓷公司的稻盛和夫。
其中稻盛和夫是仅存的依然健在的经营之圣,其余三位已然作古。
能担得起“经营之圣”称号的,必然有拿得出手的经营业绩、自成一派的经营理念和高尚的个人品德。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立功”、“立言”、“立德”。
令人赞叹的是,稻盛和夫这三点都做到了。
他一手创建了两家世界强公司,京瓷和第二电电,还带领濒临破产的日本航空走出困境,重获新生。
他有系统的企业管理方法论,著名的“阿米巴经营”就出自他手。
他倡导“动机至善、私心了无”的精神,用“利他”之心指导企业经营,因为他深信,这个宇宙常吹着一股“利他”之风,凡是“利他”的行为,必然会受到上天的眷顾。
这就是稻盛和夫,也是我今天要写的主人公。
1
少年不幸
年,稻盛和夫生于日本鹿儿岛市,家里共有7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二。
父亲经营着一家印刷厂,在二战前夕,他们家还算富裕的。
但战争改变了这一切。
当时的日本,正和美国打的不可开交,日本本土长期遭受美军空袭,鹿儿岛被炸的一片狼藉。
稻盛和夫家也未能幸免,家里的房子、印刷厂都被炸毁。
残酷的战争,瞬间让一家人陷入食不果腹的境地。
国难、家难已是如此,稻盛和夫的个人成长也充满坎坷。
12岁时,他考高中,没考上。13岁时,再考,还是没考上。最后经过父母和老师的强烈支持,找人托关系,四处说情,才算上了高中。
因为长期的生活艰难,心情郁闷,在13岁时,他还得上了肺结核。
在当时,这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稻盛和夫差点因此而死掉。最后总算老天开恩,让他重新恢复了健康。
国家不幸、家庭不幸、学业不幸、健康不幸,都集中到少年稻盛和夫的身上。
很幸运的是,他都扛了过来,要不然,今天我们也看不到一个这么牛的人物。
2
青年迷茫
年,23岁的稻盛和夫毕业于鹿儿岛大学。
这是他们当地的一所地方院校,很普通,说出去几乎没人知道。
大学一般,又赶上 刚刚结束,日本国内经济不景气,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问题。
稻盛和夫苦苦寻觅了很久,依然没有找到工作,成为典型的“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
后来在大学老师的推荐下,进入了当时位于京都的一家制造电线绝缘体的公司。
这是一个很小很破的公司,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一到发工资的日子,公司就会说“真不好意思,工资还要等一周才能发”。
大学刚毕业就来到这么一家公司,你说你能有多大的干劲儿?
当时一块儿入职的大学毕业生有5个人,其他人接二连三都走了,就剩稻盛和夫没走。
不是他不想走,是找不到好的门路。
也不是没找到,他曾经联系了一家公司,是一个自卫队干部后补学校,那边至少能保证按时发工资。
去那里入职需要提交一个类似户口本的材料。稻盛和夫让家人帮忙邮寄,家人却不给他,说:“你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工作,不踏踏实实的去干,你对得起给你推荐工作的恩师?对得起我们在家辛勤劳作供你上大学的付出吗?”
一番大道理教育下来,稻盛和夫也没办法,只好接受现实,想着怎么从自己身上做出一些改变。
3
转变心态
经过一番痛苦的反思和挣扎,稻盛和夫转变了思维。
他想着,既然事已至此,怨天尤人已经无济于事,干脆在这里好好干,干出一番成绩,干出一番事业来。
自从下了这个决心,以前那个对公司牢骚满腹的稻盛和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每天都充满热情、全力工作的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输电线用的绝缘体,主攻新型陶瓷材料方向。
作为一个研究员,他没有好的试验设备,也没有老师指导,全凭自己一个人摸索。
不过稻盛和夫有一股子狠劲儿,为了专心做好研究,他觉得回宿舍休息的时间也不应该浪费,直接把铺盖搬到实验室里,每天实验结束后就在实验室里煮饭吃,困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
慢慢的,他逐渐对搞研究产生了热爱,找到了工作的乐趣,每天不再对上班厌烦,每天都想着:工作太有趣了,搞研究太好玩了,我简直太快乐了。
因为长时间的专注和努力,经过一年多后,稻盛和夫成功合成了一种叫“镁橄榄石”的新型陶瓷绝缘材料。
当时,正值日本松下电器大规模生产电视机,急需这种绝缘材料。稻盛和夫的研究成果立马产生了经济效益。他所在的公司也很快扭亏为盈,赚了不少钱。
可以说,是稻盛和夫一个人拯救了一个公司,也不为过。
当然,稻盛和夫的志不在此,如果安心做一个研究员,我们也看不到他后来连创两个世界强公司的壮举了。
最优秀的人,早晚是要单干的。稻盛和夫也不例外。
4
工作即良药
年,27岁的稻盛和夫以万日元的启动资金,创办了一家叫“京瓷”的公司。
他自己身上只有1.5万元,这万注册资本金,都是借来的。
为了把借来的钱尽快还掉,为了不辜负借钱给他的人的信任,稻盛和夫拼命工作,每天晚上12点以后才回到家,早上6点就又来到公司,很少休息,常年如此。
作为老板的他,同时也是公司的技术总监。可谓生产、管理两手抓。
关于拼命工作,稻盛和夫有一套自己的说法。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要付出不亚于任何的努力。如果离开了这个首要条件去谈成功,那肯定是不牢靠的。
他观察到一种现象:自然界的一切动植物,他们都在竭力生长,拼命求生存。
比如,在灼热的沙漠里,一年只会下几场雨,而有些植物就趁着下雨的的这几天功夫,很快的完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然后枯萎,把种子留在泥土里,然后等待下一次下雨。
植物尚且如此拼命求生存,何况是万物之灵长的人?
受此启发,稻盛和夫形成了一种近乎偏执和疯狂的工作观念。
他认为,工作是治疗万病的良药,它能帮你扭转不顺利的人生。
工作是磨炼灵魂、提升心智的方法,因为一心一意的投入工作,聚精会神、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这本身就是磨炼人格的修行,让你的人格更美好。
稻盛和夫不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稻盛和夫经营京瓷这家企业的几十年中,他一贯如此,并从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快乐和非凡的成就。
时至今日,京瓷已经成为日本首屈一指的电子制造商。
因为醉心研究,稻盛和夫先生本人,也在陶瓷行业获得了十几项专利,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企业家+科学家”。
5
私心了无
成就还远不止于此。
年,52岁的他又创办了一家名为“第二电电”的公司,这是一家通信公司。
彼时,他的京瓷已经创办了25年,公司各方面都进入了成熟的轨道,他早已不用操太多的心,就能把企业做的很好。
但他为什么还要再去涉足一个陌生的行业呢?
说起来,还要先看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80年代的日本,通讯产业已经很发达,但因为通讯业务都掌握在一家公司手里,也就是日本移动通讯,导致日本的通话费用非常高,令普通老百姓十分苦恼。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的通信运营商只有中国移动一家,那话费会不会贵死?反正他说多少就是多少,你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
而稻盛和夫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日本再造一个通信公司,类似我们的“中国联通”,所以叫“第二电电”。
他的初心就是要降低日本国民的通话费用,改变这个不合理的现状。
身边很多人都说:“稻盛先生在陶瓷领域的确能做到独领风骚,但对电气通信领域,根本是一窍不通啊,贸然进入这个行业,是不可能成功的。”
稻盛先生自己也感觉有点草率,但他有自己的底气。
他认为,自己进入这个行业,就是为了真真正正为了普通老百姓做点事情的,并没有赚钱的目的,有这种“动机至善、私心了无”的初心,是一定能成功的。
只有尽心为社会、为他人所做的贡献,才能长存于世。
这是他心中的哲学,如果这次创办第二电电能成功,就可以证明心中的哲学是正确的,也可以证明,哲学对经营是多么重要。
这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能比证明自己坚守的世界观是正确的,更令人心动呢?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稻盛和夫终于把第二电电做成了,成为第二大综合电器运营商。
第一次创业成功,证明了努力工作的力量。
第二次创业成功,证明了常怀利他之心的力量。
都说“事不过三”是一句谶言,但在稻盛和夫先生这里是行不通的。
6
拯救日航
年,65岁的稻盛和夫先生宣布退休。整天过着读书、闲散的生活。
但这么一个国宝级的人物,注定是无法闲下来的。
年,在日本政府的再三恳请下,稻盛先生以78岁的高龄出任日本航空公司的董事长。
在此之前,被誉为“日本翅膀”的日航已经连续亏损多年,濒临倒闭。这次请稻盛先生来,就是想让他做一个救火队长,看看能不能救活。
稻盛先生说,他履职日航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为了日本经济的重生,二是为保证日航三万多员工能继续能在这里工作,不至于失业。三是为了以后更方便的利用飞机。
鉴于此,他出任董事长,却不领一分钱薪酬。快80岁的稻盛和夫,再次开启工作狂模式,以无私的姿态拼命投入到日航重建的身影。
有感于他的精神,日航全体员工也受到鼓舞,干劲儿十足。
经过一年的努力,日航迅速扭亏为盈,重获新生。并创造了日航60年历史上最高的利润,这个利润还是当年全世界家航空公司的最高利润。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干啥啥成,不服不行。
奇迹的背后,不仅有稻盛先生拼命努力的工作观念,还有他大公无私的个人品德。
以上两点,可以概括为:勤奋和善良,但只有此两点,似乎还不够。
稻盛先生还有一点足可傲称于世,那就是他的企业管理方法,著名的阿米巴经营。
7
阿米巴经营
什么是阿米巴经营?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个奇怪的名字:阿米巴。
生物学上说,阿米巴是一种单细胞生物,音译为阿米巴。
稻盛和夫借鉴这个意思,把一个小型的集体组织称为“阿米巴”。这种组织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自在,不依靠大组织而生存,还能重复进行分裂。
所谓阿米巴经营,就是把一个大型的组织划分为一个个小组织,通过独立核算制加以运作,在公司内部培养具有经营意识的领导,实现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经营的模式。
稻盛和夫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管理理念呢?说起来,还要从他年轻时经营京瓷这家企业开始。
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就是老板请员工来干活,干多少活发多少工资,明码标价,似乎很公平。
但这很容易带来一种矛盾和对立关系。员工总觉得老板太小气,克扣工资,无休止的加班。老板却觉得是员工太没格局,不替公司着想,不理解老板的苦衷。
怎么消除这种对立情绪呢?稻盛和夫想到了一种办法,就是赋予更多员工经营者的思维,站在老板的角度考虑问题,让企业里有更多为公司操心的人,而不至于老板一个人孤家寡人。
所以他就把偌大的公司架构拆解为一个个的小单元,让这些小单元独立做主、自负盈亏。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站在老板立场上考虑问题的人多了,而这些人不会太计较个人得失,自然能促进公司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让公司在应对外界信息的时候更灵活,反应更快。
利用这套管理方法武装起来的京瓷和第二电电,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世界强。
不得不说,这个方法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已经被证明了可行性和有效性。
8
利他之心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阿米巴经营这么有效,为什么没被全世界推广呢?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企业管理架构,绝大部分还都是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形式呢?
我想,除了国情、文化的原因,“阿米巴经营”对领导者的个人能力、个人品行要求太高了。
把公司划分为一个个独立运行的小单元,以什么标准来划分?选择什么人才领导?这些小单元之间会不会相互掣肘,形成窝里斗?
这些都是问题。
技术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学习摸索来解决,最关键的还是心理和格局问题。
首先老板要问自己,有没有真正为全体员工谋福利、为社会做贡献的初心?
可能这一句话就把老板很多老板问住了。
大部分人都认为,开公司就是为了赚钱,赚钱是第一位的,要不然我起早贪黑做什么?
赚钱没错,但首先应该考虑,我这个公司能为社会带来什么贡献?能帮社会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没帮社会解决问题,反而更加添乱,那凭什么去赚钱?只有解决了社会的痛点后,赚钱才是水到渠成的事。
稻盛和夫先生创建京瓷的时候,就设定了这样经营理念:“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这不是一句空话,如果你认为是一句空话,就无法理解以下这些事情:
为什么京瓷从开业至今60多年来,没有开除过一个员工?
为什么很多员工死后,还自愿葬于公司的墓地?
为什么稻盛和夫在他65岁退休时,就把个人财富绝大部分都捐掉,只留一点钱来个人维持基本生活?
为什么78岁高龄出任日航董事长时,甘愿拿0元薪资?
在家享享清福,安度晚年,不香吗?
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一些人,他们没有太强的物欲。他们努力奋斗,只想让别人过得更好一点。
他们常怀利他之心,每天只想着怎么把家人安顿好,怎么为社会多做一点贡献,怎么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如果能做到这这些,他们就很幸福,即使自己终日奔波,一刻不停的操劳,那也是乐趣之所在。
同时,那也是他们成就所在。
当所有人深陷沟渠的时候,总有人能抬头看到天上的月亮。
------end------
主要参考资料:
1.《干法》,作者稻盛和夫,机械工业出版社。
2.《活力:稻盛和夫的人生经营法》,作者稻盛和夫,现代出版社。
3.《六项精进》,作者稻盛和夫,中信出版社。
4.《阿米巴经营》,作者稻盛和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5.《遇见大咖.第一季》,采访者史小诺,中央电视台出品。
作者简介:武军,早起达人,跑步践行者,文字爱好者。专注于写人物类、成长干货类文章,期待与同频的你相遇。